什么是建筑的崇高性?

[复制链接]
查看843 | 回复0 | 2022-10-23 22: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
Introduction

在中文里崇高意为高大,高尚,美好,地位优越和奉献精神,且往往出现在赞叹的场合。崇高的概念似乎并不复杂。然而,在谈论相关问题时,我们又常常会陷入极大的困惑和不解中。

比如,为什么西方学者要将崇高和恐惧,未知,死亡,丑陋等词联系起来呢?为什么马岩松在深圳湾文化广场设计中要一再强调远古未来的概念呢?为什么张雷在汤山云夕博物纪温泉酒店中要反复提到未来废墟呢?为什么极端叙事所呈现的崇高体验能唤起人们如此强烈的本能反应呢?


要弄清前面提到的问题,需要我们先考察西方崇高美学的发展。事实上,西方对该概念的讨论从公元一世纪左右一直持续到了近现代,西方各个学者(如朗吉诺斯、伯克、康德、席勒、黑格尔、利奥塔)对于崇高(sublime)一词的论述各有其历史维度,所以该词实际上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甚至矛盾的概念。
在建筑空间中讨论崇高的概念,对当代建筑审美和评论的体系完善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在哲学和文学领域对其进行纯粹形而上讨论带来的矛盾和困境。


1 崇高性的外化:对于强大对象的崇拜
Externalization of Sublime: Worship of Powerful Objects

最早提到崇高概念的是约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的修辞学家朗吉诺斯《论崇高》一文。这篇文章关注的是如何写出具有崇高风格的文章。《论崇高》从文学风格上奠定了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的最初内涵。

▲ 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家用大自然史诗表达崇高 图源:网络

之后的崇高经过一系列发展。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固然可以引起恐惧,但崇高感不是起于恐惧,我们之所以把威力强大的对象称为崇高,并不是因为它可怕,而是因为“它们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超过平常的尺度, 而让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种类的抵抗的能力, 这赋予我们勇气来和自然界的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一下。”
无论是朗吉诺斯崇高文学风格的表达还是康德与全能威力的假象较量都强调了对于强大对象力量的深刻了解和体验,我们可以将它们归纳为 对于强大对象的崇拜。具体到建筑环境中,我们可以从强大权力、未知自然、强盛文化和先进科技四个角度来展开。

1.1 为什么我们崇拜巨大的东西?

人类早期社会便已有意识地去利用巨大的体积感和厚重的质量感来表现崇高体验,这一手段在从古至今的纪念性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造巨大人造物的人们往往是为了体现强大的权力或纪念重要人物和集体

比如,苏联曾经计划建造的苏维埃宫殿,方案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高,要大,要强,作为新苏维埃国家的权力象征,成为世界共产主义的中心,体现社会主义苏维埃的伟大和光荣。这座316米的宫殿以100米的列宁雕像作为皇冠,建筑面积为11公顷,重量为50万吨。高度超过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建筑,包括美国的帝国大厦。就连顶部的列宁雕像也远远高于美国的自由女神,这一切都令当时的苏维埃政府非常满意。

▲苏维埃宫殿渲染图  图源:网络

当时这座宫殿图纸都已经准备完毕。在1934年开始挖掘地基。但是,由于该方案过于庞大且受战争局势的影响,最后不得不作罢。

1.2 未知自然为什么是崇高的?

对于强大对象的崇拜除了通过巨大的体量表达往往还可以利用根植于人类基因中对未知自然的崇拜。其中,宇宙可以说是未知自然规律的最佳代表。比如18世纪法国建筑师布雷设计的牛顿纪念堂就通过表达宇宙的广袤和伟大来纪念牛顿。

建筑主体是一个直径为152米的巨型球体,球体由数百颗柏树环绕,下部则是一个三层蛋糕式的圆形底座将球体嵌入其中。

▲ 牛顿纪念堂外形  图源:网络

球体的内部是一个巨大的空洞,牛顿的石棺被放置在空洞的中心。在白天,昏暗的室内被透过穹顶孔洞的日光照亮,如同繁星点点;在夜晚,悬挂在球形空间正中央的巨型灯被点亮,如同白昼。整个建筑通过与外界黑白颠倒的巨大的圆形空间模拟了宇宙的未知规律带给人们的震撼和神秘感。

▲白天的牛顿纪念堂室内保持黑暗 图源:网络

▲夜晚的牛顿纪念堂室内保持照明  图源:网络

除了宇宙,也常常通过原始自然表达崇高感。MAD事务所在“深圳湾文化广场”设计中强调的远古未来就利用了人们对于原始自然的本能崇拜。马岩松谈到:“我想创造出一种超现实的氛围,让在这里休闲和锻炼的市民有一种与远古和未来对话的可能性,时空被并置拉开,有些失重,想象力得以开启。”

▲深圳湾文化广场犹如散落在绿色大地上的石群  图源:网络

为什么崇高的自然必须是原始的呢?我们可以首先思考一下什么是现代的自然,在伟大的人类城市和巨型机器的统治下,现代自然往往是弱小的、被征服的、甚至是被驯化的。而原始的自然对于人们来说是未知的,神秘的,强大的,是无法理解,无法掌控的。原始人对于自然有对神一般的崇拜,这种崇拜也被刻进了人类的基因中。

▲建筑外形被设计为一种非常自然圆润的巨石形  图源:网络

马岩松的方案借助了巨大体块和空间带来的巨物感又借助了没有太多建筑特征的石块形状带来的原始自然感,从而轻松实现了崇高体验的塑造。在设计细节方面,建筑内外都呈现出自然流畅的线条,在渲染图中没有出现太多熟悉的建筑装饰元素,由此进一步突出了未知自然的原始感。

▲渲染图表达了原始自然和未来般巨大空间并置带来的崇高感  
图源:网络

1.3 文化暗示如何形成崇高感?

除了前面提到的巨物、未知自然带来的直观的视觉形象上的崇高,对于强大对象的崇拜还可以体现在对强盛文化的崇拜上。正如十字架让人们感到崇高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其形状或材质而是其背后代表的一套极富感染力的宗教文化含义。这里的强盛文化不仅包括过去的宗教、神话、艺术还包括现在消费主义文化、流行文化等。
意大利作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在一书中谈到了他参观蜡像馆版本的《最后的晚餐》中感受到的文化暗示,“通常《最后的晚餐》陈列在最后一个房间里,配有交响乐曲…帘子慢慢地分开,录音的声音用深沉而激动的声调同时告诉你,你正在经历一生最非凡的时刻。…你已经被艺术的伟大所感动,你已经有了你生命中最激动人心的精神情感,你看到了世界上最有艺术性的作品。”由此,即使是模拟原画的蜡像版场景也能深深地让人体验到崇高感。

▲ 图源:网络

在澳门巴黎人赌场酒店中,我们可以发现法国原版的埃菲尔铁塔照片以及酒店前仿造的缩小版埃菲尔铁塔,埃菲尔铁塔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的纪念铜版画,纪念品商店中各式各样的埃菲尔铁塔模型,以及埃菲尔铁塔主题的休息座椅。

▲澳门巴黎人酒店外仿造的埃菲尔铁塔  图源:网络
▲澳门巴黎人酒店中不同的偶像化方式  图源:网络

文化暗示在这里不仅仅通过宏伟的建筑形象表现,还通过观展,买纪念品,休闲等一系列行为展开, 对于原作埃菲尔铁塔的崇拜在这里达到了狂热的状态,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唤醒人们对原作的崇敬。这种持续的文化暗示使得消费主义与崇高融合,人们在不知不觉的消费中也进入了崇高的审美状态。

1.4 当代的崇高是技术的崇高?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先进技术不仅影响了文化传播的进化过程,甚至还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审美体系。马里奥·科斯塔认为,崇高的概念应该与数字技术划时代的新颖性和技术艺术生产相联系。在他看来,新媒体艺术、基于计算机的生成艺术、通过网络生成的艺术形式等都在为一种新的崇高创造条件:“技术的崇高”。

作为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赛博朋克便是受现代技术的影响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倾向,以崇高美学为主调,并且以对无限性的探索、对冲突性的再现来丰富其崇高的多重维度。其背景通常是反乌托邦式的未来主义,倾向于关注“低等生活和高科技的结合”,以未来主义的科技成就为特色,如人工智能和控制论,并与社会崩溃、技术悖论有关。在崇高的未来世界的描绘中,赛博朋克往往体现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于技术的反思。

▲  图源:网络


2 崇高性的内化生命力受阻后的迸发
The internalization of sublime:
The bursting of vitality after being blocked

1757年英国埃德蒙·伯克在《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中认为崇高是关于死亡的痛苦想象。“危险”、“死亡”和“恐惧”作为否定的情感,构成了崇高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伯克式的非凡美学强调生与死的张力,通过唤醒恐惧和痛感,来激发人趋生避死的本能,对于哥特小说影响巨大。

▲  图源:网络

顺着这条思路来看康德1790年《判断力批判》中的观点,按照康德的论述,崇高的情感是一种“间接产生的愉悦”,“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这同美所带来的直接的愉悦“大不相同”,是“否定的愉悦”。

康德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对伯克式审美的发展,既肯定了崇高的基础是痛苦带来的生命力的阻滞,又强调了是否激发出另一种更美好的存在也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可以将伯克式审美和康德的发展归纳为 “生命力受阻后的迸发”。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建筑崇高环境中出现的包括废墟,怪诞,死亡在内的一系列古怪现象的原因便能迎刃而解了。

2.1 崇高的核心竟然是死亡?

“生命力受阻后的迸发”的基础是受阻的过程,而最极端的阻碍便是死亡。作为古埃及法老的陵墓,除了其巨大的体量和永恒的三角造型外,金字塔建立的核心是基于古埃及人对于死亡和永生的理解。古埃及人认为现世是暂时的,来世才是永恒的,而死亡就是开往永生的大门,金字塔作为储存尸体的地方,意味着复活和重生。死亡带来的生命阻滞,终将通过金字塔的神圣空间转为永生的迸发。古埃及人对于死亡的信仰实际上是对人类灵魂的肯定

▲  图源:网络

我们能够将金字塔的崇高看作是正置的崇高,但崇高同样可以通过倒置来实现,以彼得沃克设计的911纪念公园为例:被夷为平地的双子大厦的遗址位置得以保留,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巨大的,突兀地嵌入地面的方形深坑;坑的地面部分四周刻满了遇难者的名字,瀑布持续地从地面流向深坑。最中心深不见底的深坑很容易让人们感到不寒而栗的恐惧。隆隆的瀑布声犹如受难者冤魂的哀嚎。
通过倒置的崇高,彼得沃克成功地将“911事件”带来的创伤进行淋漓尽致地宣泄和呐喊,永久性地向世界展示“911事件”带来的重大损失。同时深坑与周围纪念公园的绿化形成一种生和死的张力,让人们意识到生命与和平的崇高可贵,对于死亡的宣泄实际上对人类生命的肯定。

▲  从高空看公园里两个巨型深坑十分明显  图源:网络
▲  中心的深坑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图源:网络

相比之下,越战纪念碑采用的正置的崇高却很微妙,只是在景观绿地上微微地凸起,相比911纪念公园歇斯底里的呐喊,越战纪念碑似乎只是轻轻地一笔带过,并不想多提。相比于远处竖立的华盛顿纪念碑更是可有可无,恰恰印证了美国对于越战不置可否的态度。
但其精妙之处并不在于对于战争的控诉和悲伤的渲染而是在于结尾处对于华盛顿纪念碑的指向,正是这巧妙的一指使得受阻的生命力得到释放引发了另一种更厉害的生命力(对未来的期盼,对于生命的肯定)的迸发,从而完成了崇高体验的完整过程。

▲  越战纪念碑微地形的处理从高空看很不明显  图源:网络
▲ 黑色大理石碑渲染出低调的忧伤,完成生命力的受阻过程
  图源:网络
▲ 走道一头指向华盛顿纪念碑,完成生命力的迸发过程
图源:网络
2.2 废墟美学如何形成崇高?

除了最极端的死亡,“生命力受阻后的迸发”也常常通过不那么极端的建筑方式体现,比如,通过废墟美学与崇高的结合表达。废墟一词用来表示被破坏(自然或人为),被遗弃或遗忘的事物。作为对传统规范和传统美学的挑战,废墟美学的崇高性中暗含着人们对于永恒时间的崇拜,并体现出瞬间与永恒,历史与自然,死亡与恐怖,陌生与神秘的属性。
路易斯·康在康萨尔克生物研究所设计中在研究塔楼之间设计了一个白色石灰石铺就的广阔空间。研究所墙体的清水混凝土色彩与广场石灰石颜色近乎一致,康认为这种结合让这座建筑有了古老、沧桑的感觉。这种近乎纪念碑式的“废墟场景”的确能让参观者体会到严肃气氛带来的心理压力。薄水渠将广场一分为二,将人们的视线引导至远处地平线的大海。人们接近漫长而严肃的广场尽头时,便能看见远处的海面和绿树,经过广场造成的压抑心情这时得到了释放,完成了崇高感的体验过程

▲  康萨尔克生物研究所广场上没有一点绿化  图源:网络
▲  广场尽头能看见海面  图源:网络

实际上,康最初是想将此空间设计为有绿化的庭院,但巴拉甘的建议是 “我一见到他就说......不要树、不要花、不要泥......一片叶子也不要...... 。”康最终被巴拉甘说服,保留了广场的空旷感。

为什么要抛弃种植绿化的想法而选择了看似没有特点的广场方案呢?从崇高感的塑造来看,废墟状态带来的纪念碑式的永恒时间不能被有生命轮回的植物所打破。“一片叶子也不要”——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生命力受阻后的迸发这一崇高审美过程吧。
同样,张雷在汤山云夕博物纪温泉酒店项目中也体现了废墟美学的崇高性。这座温泉酒店位于汤山直立猿人遗址公园内。张雷的“未来废墟”的设计理念正是对应于远古遗址的场地环境提出的。

▲   图源:网络

建筑中一系列设计元素都在渲染浪漫的、神秘的、仪式感的、废墟般的氛围:不加装饰的清水混凝土、神秘的光线、有历史感的入口、墙上关于汤山古猿人的导览文字、神秘的前厅、洞穴般的圆厅、通往大堂的十八级台阶、屋顶上具有仪式感的南北轴线以及对称高密度阵列的混凝土圆筒。
实际上,设计中对于神秘性和浪漫感的强调超过了对废墟感的塑造,张雷之所以更加强调废墟的概念是希望借助废墟美学带给人的反差审美完成建筑崇高体验的塑造。同时,借助废墟的历史性和时间永恒性特征呼应直立猿人的远古遗迹

▲  几何感空间配以多彩灯光使空间有了未来感和神秘性  
图源:网络
▲  对称的设计及混凝土材质强调了废墟感和纪念性  
图源:网络
▲  为凸显废墟感甚至在照片中故意将周边自然处理为黑白色
图源:网络
▲  通过文字有意地引导人们想到废墟的概念  图源:网络

结语

本文从崇高性的内化和外化两方面出发,将强大权力,未知自然,强盛文化和先进技术体现的强大对象的崇拜纳入对崇高性外化的讨论中,将人类的灵魂和生命,废墟美学的永恒时间体现的生命力受阻后的迸发纳入到崇高性内化的讨论中。
文章重点在于提出崇高审美相关的思考角度,创造性地引导出更自由的思辨,而不在于对建筑设计作品做出审美判断,因为人们的审美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
但能够肯定的是建筑对崇高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崇高美学中所蕴含的宏大、原始、信仰、恐惧、死亡、永恒、神秘、未知等丰富的内涵都直指人类灵魂深处,考察崇高美学不仅仅是对建筑形式的思考,更多的是对相关的社会文化、哲学思辨、美学主张的深层次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才勇. 崇高论美学与现代艺术审美范型描述[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3):6.
[2]刘昊, 岳凌. 纪念性建筑中"崇高美学"的表现[J]. 安徽建筑, 2020, 27(4):2.
[3]胡英. 论《押沙龙,押沙龙!》的伯克式崇高美学效应[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4(1):5.
[4]程勇真. 废墟的空间美学思想分析[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 2018(4):3.
[5]叶洪图, 刘雨薇, 申大鹏. 废墟美学——浅议中国城市废弃建筑空间中的当代艺术创作[J]. 建筑与文化, 2022(1):2.
[6]刘昊, 岳凌. 纪念性建筑中"崇高美学"的表现[J]. 安徽建筑, 2020, 27(4):2.
[7]陈榕. 赛博朋克小说的崇高美学[J]. 外国文学, 2022(1):13.



本期原创 / Dipo
#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生,英语狂热信徒,学术研究员,城市观察者,赛博技术游牧民族,加班画图会死星人。

本期原创 / 啊葱
# 大脑宕机恐惧症患者,新晋社畜,喜欢探索城市里的奇怪角落和思考奇怪的问题。


编辑 / 白雎   审核 / 尤加利叶
本期内容为一只建筑精原创并编排,版权归一只建筑精所有。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空间与性:那些潜伏在城市中的红灯区

城市营销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战争、灾难与回忆:论创伤的纪念与反纪念
城市更新“网红化”
* * *

[ur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3OTc0MjAyNQ==&mid=2247483790&idx=1&sn=b0420b70f940880b6b4192e1b68f93d5&chksm=eb4252a8dc35dbbe80e1acaa669ea0b3aaad3a79dfd3ea243d6ebd7b855f80830cd323653a3f&scene=21#wechat_redirect][/url]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加入社群请扫码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